近日,“预制菜进校园”话题引发网友热议。学生们正处于长身体阶段,预制菜的营养价值怎么样?食品安全如何保障?这些问题难免让家长们有所焦虑和质疑。
预制菜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的餐饮解决方案,为何“预制菜进校园”令人谈及色变呢?这首先在于家长们担忧预制菜的品质以及运输、储藏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更担忧预制菜在营养方面无法保障。人们可以选择为了方便快捷偶尔吃吃预制菜,但恐怕不会有谁愿意“天天吃”,更难以接受让孩子“顿顿吃”。预制菜悄然进校园更让家长们愤愤不平的是,这样侵犯到了家长和学生们的知情权。同时,预制菜如果悄悄代替学校其他供餐方式,也变相剥夺了学生和家长的选择权。
2019年4月,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卫健委联合发布实施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明确要求,学校在食品采购、食堂管理、供餐单位选择等涉及学校集中用餐的重大事项上,应当听取家长委员会或者学生代表大会意见,保障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而在2020年8月,前述三机关发布的《关于加强学校食堂卫生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更是要求学生餐应搭配多种新鲜蔬菜,学生餐从烧熟至食用间隔时间不得超过两小时。显然,预制菜也难以达到相关要求。
预制菜这回走错了“赛道”。孩子们的餐桌无小事,健康、营养、安全必须严加监管,全方位保障,这是各地要算的“良心账”,更关乎我们全社会的未来。在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预制菜是否进校园本不应该成为学校出给家长的“判断题”。对于各地教育部门而言,怎样让校园餐更加营养、健康、美味才是必答题。孩子们吃什么、怎么吃,学校应当深入调研、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严格审核评估,各级监管部门则要对采购、制作、服务等各环节严加监管,明厨亮灶,让孩子们健康、家长们放心。(央广网特约评论员 舒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