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质量工程师简称什么?项目质量工程师前景,工程师的立身之本是技术,工程师最引以为傲的也是技术,然而如果煞有介事地想一想,什么是技术,很多人包括郑工自己头脑中并没有清晰的概念。
当然即便真的了解了技术的本质也不一定带来益处,就像明白了人为什么会死去并不能阻止人终究会死去一样,但是偶尔想一想也许能减轻一些莫名的恐惧,减轻一些不必要的盲目性,现在从一个案例入手来剖析技术的特性。在此再事先说明一下,其实如今随着产业链的逐步细化,工程师定义的外延在不断扩展,目前一些公司把销售人员叫做销售工程师或者售前工程师,负责流程管理类的相关人员也称作项目工程师或质量工程师,本文说的工程师还是偏向于传统的技术研发工程师。
李工出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二十世纪初高分考取国内某重点大学,成了全村的骄傲,然而选择专业的时候却犯愁了,他的父亲只有小学文化,母亲大字不识,对于志愿表上的专业代码完全看不懂,能够给他建议的只有老师和亲朋中早期的大学生,但是老师和亲朋毕竟不是父母,他们不可能推心置腹地替自己考虑,只能是建议,李工喜欢看新闻,从新闻上了解到“二十一世纪是光信息的世纪”,他自信满满地选择了光信息专业,隐隐约约地知道自己将来大概率会成为一名工程师,他感到兴奋,尽管他对工程师从事的工作完全不了解。转眼间大学毕业了,他该找工作了,那是二十世纪头几年。那时光信息的应用还未铺开,市场容量很小,世界巨头都在亏损, 这些注定了李工的找工作之旅并不顺利,他的同学大多没找对口的工作,要么换行要么继续深造。
李工选择了深造,三年后又到了找工作的时候,研究生的方向是跟着导师研究方向定的,是光信息的一个细分领域,是一种特定的光电子材料,俗称光芯片,国内还停留在论文阶段,外企虽在涉足,但是技术研发岗位都在国外,因此社会上并没有十分对口的工作。他要么读博再继续深造,要么找个专业沾边但非技术研发的工作,这不是他的初衷,好在他有名校硕士的光环,一个知名的通信大厂给了他射频工程师的offer,薪资待遇还不错,他也欣然接受,只是有些遗憾专业可能用不上。
大厂并不介意他的专业,倒是他自己反而担心去了大厂会搞不定技术。他怀着忐忑的心情进入了大厂,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他惊奇地发现,当初对技术搞不定的担心是多余的,大厂生产的设备虽然复杂,但是被分成了很多环节,他只负责其中一个小环节,虽然以前没有搞过,但是并不复杂,有师傅带有技术文档,很快就能完成基本的工作,他感慨大学四年和研究生三年所学大部分用不上,即便他负责射频相关工作,他大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理解的麦克斯韦方程对解决问题丝毫没有帮助,他更多需要的是对频谱仪的熟练操作和器件特性的熟悉,一些工作在不需要知道原理的情况下通过多次试验调试也可以解决。
李工是个热爱学习的人,发现自己从事的工作技术含量不高后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射频基础知识,不多久就搞清了很多射频上的基本概念,这对于工作有一定的帮助,他得到了理论高手的称呼,但这并没有为他赢得职称上的晋升。获得晋升的是由实际项目经验的人,尽管他们的理论水平不一定高。
李工选择了离职,因为有大厂的光环,也还算年轻,理论水平高的优势在笔试和面试的时候作用显现出来,他再次求职比较顺利。这次他选择了小厂。然而令他意外的是当他进入小厂后,他竟然发现他的技术水平不够,甚至力不从心。原来在大厂的时候从事射频工作只需要射频一小块的知识,电路的配套如电源模块、控制模块、显示模块都有专人做,甚至在射频这一小块内也有通用电路直接调用,如今却要从沙漠上建房子,李工只好硬着头皮加班加点地干,强忍着内心的委屈。
经过几年的磨练,李工基本上适应了小厂的模式,本以为会成为公司的核心技术骨干,却在这时公司开始转型,射频相关的产品全部裁撤,公司没有主动裁撤李工的意思,只是委婉地让李工转到数字产品部门,从事数字硬件工程师的工作,虽说都是硬件,但毕竟不是自己的强项,虽然能保住饭碗,但一把年级了又要重头开始。李工又陷入了纠结中,他想到了三条路,第一条是离职找对口的工作,只是此时的他不再年轻,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不能像单身的时候一样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第二条路是选择留在现在的公司,虽然做的不是自己的强项,但是也能混下去。第三条路是回当初的学校继续深造博士,有了博士学位也许可以在大学甚至机关事业单位谋个职位,他似乎厌倦了体制外的漂泊。
至于李工最终选择了哪条路或是其他路只能留给读者去想象了。李工案例应该是一部分工程师的缩影,他虽谈不上是一个优秀的工程师,但至少是一位合格的工程师,在此借李工的案例来分析一下技术的几大特征,顺便做个假设,假如人生可以重来,李工是否可以做出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