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刘建华
东莞的失速是一个多因素作用下的结果,从产业结构到技术创新,从人才流失到环境治理,这些问题都需要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曾经是继广州、深圳、佛山之后广东第4座GDP超万亿的城市,也是全国第15个GDP过万亿、人口超千万的“双万城市”,被誉为“世界工厂”的东莞,如今经济增长却“失速”了。近日,东莞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东莞2023年生产总值为11438.13亿元,同比增长2.6%。放在省内,东莞增速位居倒数第一。
东莞,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地的缩影,如何扭转发展趋势尽快突围,考量地方主政官员的智慧。
“失速”,不是没有先兆
日前,《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驱车进入虎门,沿路商铺贴着“招租”“转让”信息的比比皆是,失去了曾经的灯红酒绿、公路上的车水马龙。而进入工业区,也再难以见到浩浩荡荡的人群上下班的景象。
东莞虎门本地人阿强告诉记者,“近些年,东莞外来人确实少了许多。”他说,企业少了,人也少了,本地人的收入也少了。
阿强今年四十三岁,他很怀念三十岁前后的日子。“本地人,房子出租就够了,不愁租不出去,也不愁租不到好价钱。”
东莞地处珠江三角洲东部,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珠江三角洲东岸中心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外贸口岸。自改革开放以来,凭借着靠近香港的地理优势以及东莞人敢为人先的精神,东莞的经济一路高歌猛进。
在改革开放前东莞是传统农业县,并没有太多的工业基础。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东莞工业生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低,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44.6∶43.8∶11.6。当时,东莞的GDP仅为6.11亿元。而到了2022年,东莞三大产业比例为0.3∶58.2∶41.5。
改革开放之后,广东成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而东莞成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依托毗邻港澳以及劳动力、土地价格低廉等优势,凭借“三来一补”加工贸易——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东莞逐步奠定“世界工厂”的地位,经济飞速发展。
到1985年,东莞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1988年1月,东莞市升格为地级市。这一年,东莞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2.3%,初步进入了工业化。而在1985年至1988年四年间,东莞工业以年平均50%以上的速度迅猛增长。改革开放之后的前30年,东莞经济年平均增长18%,创造了比亚洲“四小龙”起飞时速度更快、周期更长的高增长奇迹。而之后的十余年间(2009—2019年),东莞的GDP增速也保持在8%左右的高位,其中最高值是2009年的10.3%。
近几年,受内外多重因素影响,东莞经济发展呈现出起伏不定的震荡态势。2020年,东莞GDP同比增长1.1%。2021年,在出口大幅增长的背景下,东莞的GDP增速有所恢复,最终核实增速达到8.5%。2022年东莞的GDP增速再度下滑,同比增长0.6%。
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员丁力看来,随着“蛋糕做大”,东莞经济正常的增长曲线也应该是一个逐渐回落的趋势。他说,“蛋糕做大”以后,同样增长1%,所需要的增量更大。比如,过去1000亿元的体量和现在1万亿元的体量,同样增长1%,增长的GDP是过去的10倍。
按照2023年初的既定目标,东莞2023年GDP预期增长5.5%以上,争取达到6%。
然而,现实非常骨感,目标完成未过半。
现实骨感 按照2023年初的既定目标,东莞2023年GDP预期增长5.5%以上,争取达到6%。然而,现实非常骨感,目标完成未过半。摄影/宁颖
产业升级遭遇瓶颈
过去四十多年,东莞电子、玩具、鞋业、家具等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全球每四台智能手机就有一台是东莞制造”“世界上每五台电脑就有一台是在东莞制造”“每五件羊毛衫就有一件是在东莞生产”……这样的数字足以让东莞引以为傲,但如同硬币的两面,给东莞带来沧桑巨变和增长奇迹的同时,“世界工厂”帽子下面,也潜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在疫情暴发后开始集中显现。2020年上半年东莞GDP为4361.28亿元,同比下降1.7%。这一年,东莞的出口下降了4.4%,全年GDP增速只有1.1%。这也将东莞跻身“万亿俱乐部城市”的时间,往后推迟了一年。
在专家看来,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背后,东莞产业发展自身也存在着结构性问题。
丁力用“外源经济”——指东莞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外部——来形容东莞的经济发展模式。
由于过分依赖外部,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东莞的产业升级面临严峻挑战。
同时,过度依赖低端制造业,这不仅使得城市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受到动摇,还使得东莞在面对国际市场波动时更加脆弱。
2012年,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主导下,一场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的“腾笼换鸟”运动首先在东莞启幕。腾笼换鸟产业升级的政策,其大概的意思就是把一些劳动力密集、附加值低的生产企业迁出东莞,把地皮厂房腾挪出来,引进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企业落户东莞,从而改变长期以来“世界工厂”的城市形象。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无数从东莞起步、发展、强大的制造业工厂纷纷向外迁移,全国各地也迅速规划相关工业园,敞开胸怀迎接这些制造业工厂。近的迁到清远、韶关及湖南、广西周边省份,远的迁往东北、西部内地,更有不少大型代工企业迁往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
彼时,东莞抛出的橄榄枝确实引来了不少高科技企业,比如华为这样的巨无霸企业落户东莞松山湖。
然而,这一政策的执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以前在东莞遍地都是港资企业和台资企业,也有不少日本工厂和韩国工厂。在腾笼换鸟的政策引导下,很多这样的企业陆续离开了东莞,搬迁到内陆省份和东南亚地区。这些工厂搬走以后,留下了很多空厂房,准备迎接新的主人,然而事与愿违,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企业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引进。
以前热闹喧嚣的工业区变得冷清了,灯火通明的厂房与宿舍变成黑灯瞎火的空房子。
现在东莞市境内有很多公司,是从深圳市搬迁过来的。这些公司大多数只是把生产车间和相应的配套部门搬了过来,其公司总部的设计、销售、研发和财务等核心管理部门仍然留在深圳。
经常走莞太路(莞城到虎门太平)的人,应该都看得见,路两边新建了很多商品房住宅小区。然而,十多年前,莞太路的两边都是工业园区,有着大大小小的工厂。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变化,技术创新成为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但是,东莞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高端制造业发展相对滞后。
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些新兴科技城市如深圳、上海等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吸引了大量创新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加大了东莞的竞争压力。
东莞曾因其制造业而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去更具发展前景的城市发展,导致东莞的人才流失问题愈加突出。
与此同时,由于制造业的减速和产业升级不够迅速,一些企业被迫关闭,导致东莞产业空心化的现象逐渐显现。
东莞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如何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这需要在保持产业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技术创新、高端制造以及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在寻找新的增长引擎的同时,注重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的整体竞争力提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全球经济格局。
总而言之,东莞的失速是一个多因素作用下的结果,从产业结构到技术创新,从人才流失到环境治理,这些问题都需要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4年2月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