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虽然没有“村”,但是自成立以来,就离不开“村”的支持。
2001年和2006年,东莞市分别设立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和生态产业园区,园区发展所需的土地就来源于周边镇村的支持。2014年底,两园统筹发展,周边寮步、大岭山、大朗、横沥、东坑、企石、石排、茶山等镇52个接壤村(社区)将松山湖紧紧围绕。
2019年,松山湖功能区“一园九镇”模式正式确立,园镇村走向深度融合。在过去的两年,每年约有100家企业从松山湖外溢到松山湖功能区,如今一条由松山湖功能区9镇组成的涵盖科创、产业、城市生活特点的环松山湖辐射带正在加速形成,而52个接壤村(社区)则是这条辐射带上最重要的组成。
聚焦百千万工程,南方都市报推出《环松山湖辐射带深调研》专题报道,以52个接壤村(社区)为切入点,观察松山湖“带”动力,它们的双向多维度融合,将为东莞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带去怎样的经验参考。
松山湖高新区
今年1月26日,位于大朗镇屏山社区的东莞市新材料产业园开园,由松山湖推荐的7家企业率先入驻。在过去的两年,每年约有100家企业从松山湖外溢到松山湖功能区。
参考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的经验,集聚和辐射是区域发展中良性互动过程。而凭借集聚资源率先发展起来的松山湖,正逐步向周边区域产生辐射带动作用,一条由松山湖功能区9镇组成的涵盖科创、产业、城市生活特点的环松山湖辐射带加速形成。
52个接壤村(社区)则是这条辐射带上最重要组成。松山湖与52个接壤村(社区)之间从最原始、简单的地缘关系,一步步发展为科技、产业、人才资源深度交织的紧密关系,从单向融入走向双向多维融合。
01
“最贴近”松山湖的52个村(社区)
“上午8点、12点,下午1点30分、5点30分,这四个时间点,东园大道南北两侧通勤流量非常大。”石排镇庙边王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利旭华表示,担任村干部20年,他见证庙边王村的“近水楼台先得月”。
庙边王村与松山湖生态园片区隔着一条东园大道,随着东园大道南侧的普联技术、中国移动、长盈精密拔地而起,北侧的庙边王村换上了新颜,如今村中规上工业企业达到47家,30万平方米的集体厂房全部出租。
东园大道。
庙边王村的蜕变并非个案,在与松山湖接壤的的另外51个接壤村(社区),在过去的10余年间,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变身”。它们的“变身”有着明显的松山湖印记。“松山湖担当起东莞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的同时,这些接壤村(社区)也很好的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承接溢出。”松山湖统筹发展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双方互促成长。
事实上,关于松山湖与52个接壤村(社区)的关系,可以追溯到2001年,东莞划定寮步、大朗、大岭山汇合处72平方公里土地,成立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2006年,东莞市划定寮步、东坑、石排、茶山、企石、横沥等镇汇合处约31平方公里的土地,设立生态产业园区。2014年底,两园统筹发展。
时间到了2017年,松山湖与石龙、寮步、大岭山、大朗、石排、茶山等周边六镇组成松山湖片区,拉开东莞市园区统筹组团发展帷幕。2019年4月,东莞市委、政府增加“企石+横沥+东坑”3个镇,形成松山湖功能区,最终形成了“一园九镇”模式。从松山湖到松山湖功能区,这52个接壤村(社区)一直是最贴近松山湖的区域。
在不少村民的眼中,松山湖的溢出有着明显的时间节点,其中2009年后,明显感受到松山湖效应。随后的一年,即2010年,松山湖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各村抓住这一波的溢出,尝到了“甜头”。
寮步镇牛杨社区。
牛杨社区党委书记祁树辉表示,2010年社区抓住“三旧改造”的利好,与房地产公司合作开发风尚岭工业区,推动寮步镇首个村企合作的“三旧改造”项目“星城绿湖玉珑湾”成功落地,现在已经是松山湖人重要的居住地。村组营收从2010年不到1000万,到现在营收将近3000万。
对屏山社区而言,2011年后是比较明显,屏山社区党委副书记韩效根回忆,中国散裂中子源要来,靠近中子源路的房子陆续建起来,而且建设标准明显高于过去的。
散裂中子源。
随着功能区统筹发展,松山湖俨然成了区域发展的“极核”,与周边镇村从单向融入走向双向互动。
“2018年,为反哺和回报这52个接壤村(社区)对园区发展的支持,设立每村1000万元、总额5.2亿元的松山湖接壤村‘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松山湖统筹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另外松山湖拿出多个地块,周边镇街推选企业进驻,从而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提升企业形象。如大岭山拓斯达就是其中一家。
2021年,东莞迈入万亿GDP万亿俱乐部后,2024年,松山湖GDP已突破900亿元,华为等知名企业及其产业链企业纷纷布局,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运转,香港城市大学(东莞)获批,大湾区大学(筹)松山湖校区启用,松山湖科创实力有望迎来新跨越。
现在52个接壤村(社区)已经瞄准松山湖在行动,有的村提出“产业集聚地”工作思路,有的村正在新建产业园……从尝到“甜头”到吃到“蛋糕”,双方从共谋共建到共享共进。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与大朗镇屏山社区相邻。
02
涵盖城市生活、产业、科技特点的辐射带
环松山湖辐射带尤其是52个接壤村(社区)的发展阶段,与松山湖发展历程紧密相关,而这一条辐射带上所呈现出来的特点,也跟松山湖空间规划、发展定位相联。
“园内工作,村里生活”往往是松山湖外溢的第一步,也就是这些接壤村(社区)率先感受到的影响是“消费”。庙边王村和牛杨社区就不约而同的提及,“夜市经济很火。”
“大概有1万人是松山湖工作,在牛杨社区居住。”祁树辉介绍,社区紧靠松山湖北部片区,周边光大we谷、林润智谷和有方物联等不少企业员工,就选择生活居住在牛杨社区,人口红利不仅为村民带来了租金收入,更大大带动了社区经济。高峰时期牛杨社区出租屋有500多栋、小商铺400多家,常住人口超2万人。
接着是产业的影响。松山湖已促成禾望生产基地、中微普业、联创宏声等项目落户功能区各镇。具体到数据角度来看,2022年,松山湖向功能区外溢企业100家,其中寮步镇38家、大朗镇26家、大岭山25家。2023年向功能区外溢企业112家,其中寮步镇34家、大朗镇27家、大岭山24家。
在产业向功能区外溢的过程中,接壤村是率先被考虑的区域。今年1月26日,大朗镇屏山社区的东莞市新材料产业园开园,由松山湖推荐的7家企业率先入驻。
东莞市新材料产业园。
“科技”则是环松山湖辐射带的另一重要特点。
“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是对松山湖的绝佳诠释,如今这个特点正向功能区输出,一系列深度合作纷纷展开。华南协同创新院与石排镇共建东莞市石排通信部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培育通信部件技术创新能力;东莞理工学院与东坑镇政府签订框架协议,深化企业、产业链合作;华南设计创新院与寮步镇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助力构建科技产业发展体系等。
南都记者梳理2012年到2022年的《东莞统计年鉴》发现,松山湖功能区的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高技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有专利授权数的企业、规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等指标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其中2012年,松山湖及功能区9镇有研发机构的工业企业数,平均每镇(园区)不超过20个。2022年,除石龙外,松山湖及功能区8镇该项指标增长至百个以上。
松山湖更多创新模式与创新平台的加速外溢,对其他镇街支撑力与服务力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创新链将松山湖与环松山湖辐射带进一步串联融合。
不完全统计,如今东莞不少重点产业链的“链主”企业汇聚于松山湖及其毗邻区域,其产业链布局广泛,涵盖智能移动终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等多个产业领域。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超快激光科技成果展。
03
环松山湖辐射带持续“进化”
随着松山湖科学城纳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创新要素不断汇聚,将承接越来越多的国家战略任务,环松山湖辐射带必然迎来更大的发展机会,刷新合作模式,以推动双方发展和利益进一步同频共振。
目前屏山社区正推进“整村统筹”改造,项目已纳入市城中村改造重点项目。因为社区毗邻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如今还有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周边就近居住、商务接待、休闲交流等配套需求日益迫切。规划方案显示,这里将建设成为“科学服务中枢,三生融合社区”。
大朗镇屏山社区城中村改造模拟效果图。
“整村统筹可以 ‘一步到位’。”韩效根表示,屏山社区已完成改造意愿的集体表决。接下来,大朗镇将会同镇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深化改造方案,细化各项前期工作,以年内动工建设为目标,倒排工期,全力推动改造加快落实。“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些项目建成后,对屏山社区的发展肯定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与此同时,由松山湖科学城发展集团与大朗镇水平村、屏山社区合作开发建设运营,科学城智慧城项目将于今年12月启动建设,将成为全市首例园镇合作项目,总占地约120亩。项目围绕先进制造及新材料产业,重点承载大装置大平台重大成果转化,打造成为科学城南端“灯塔”。
科学城集团在持续推动科学城核心创新区顶级资源集聚的同时,希望通过园镇合作项目带动镇村存量产业和要素面向未来实现升级迭代,帮助村集体沉淀优质资产和可观收益。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吴思多表示,松山湖科学城智慧城项目将形成可复制的园镇合作模式,并以此为基础推进与镇街的更大规模合作。
松山湖半程马拉松。
松山湖与环松山湖辐射带的联动,需要硬联通、软联通更需要心的联通,人是其中的关键。松山湖每年统筹组织两次以上的功能区产业干部和园区国企、镇属企业的骨干培训,提升业务能力,深化内部交流,形成发展凝聚力。比如2023年,组织功能区干部到横琴、顺德和厦门进行考察学习。
利旭华曾跟随团队到前海考察,“我们去看别人的产业空间,回来再跟村民介绍。”他表示,当前村里正在建设新的产业园,在出现外观设计争议时,就曾组织村民代表和企业主到松山湖产业园考察,通过共同参与,实地调研推动工作开展。
“每一个阶段工作都不好做的。但是我们在做时间换空间的工作,这个过程需要不断的跟周边镇村呈现合作带来的好处。”松山湖统筹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松山湖功能区以“共谋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对需要解决的统筹问题,多方共同寻找解决办法。
接下来,松山湖将推进功能区重大基础设施布局、重点区域开发、产业联动、公共服务水平四个“一体化”进程。尤其在科技产业方面,鼓励新型研发机构孵化项目在松山湖或功能区九镇落地,推广松山湖国家级孵化器运营模式;支持接壤镇村三旧改造,完善大科学装置集聚区公共服务配套,推进大朗屏山社区整村统筹和更新改造工作。
松山湖高新区。
松山湖的能量远不止103平方公里,近490平方公里的环松山湖辐射带崛起,松山湖和环松山湖辐射带形成“示范、引领、辐射、协调”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一幅“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画卷,在2460平方公里的东莞徐徐展开,曾经的发展洼地“隆起”变高地,它们正挑起“再造一个新东莞”的大梁。
统筹 南都记者 梁锦弟
采写 南都记者 梁锦弟 黄慧萍 曾奕静 唐国轩
摄影/摄像 南都记者 刘媚 实习生 曹格格 陈梓瑶
部分图源:松湖融媒
南都双引擎工作室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