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楼是东莞最古老的历史地标。这座640岁的城门,正对着近期开张即爆火的“东莞记忆”街区,百年前商贸繁荣的中兴路骑楼街、舟行栉比的珊洲河、文化广场西城楼公园都换上“新装”,市民游人从四面八方涌来,定居、开店、办公、吃饭、逛街、逛公园……
这何尝不是来这座城生活的理想化缩影?从香飘四季的农业县,发展成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五湖四海的人才在东莞施展才华、安居乐业,共建共享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
十年间,才与城相互成就,一座富有商贸活力、生态魅力、城建实力的“双万”都市得以崛起。如何成为人才生活品质友好型城市,东莞开始了新的思考。
商业魅力≈人才引力
《2024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中,东莞连续8年入选“新一线城市”,排名11位。受益于活跃的年轻消费群体,东莞在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人活跃度等维度排名较前,城市对年轻人口的持续吸引力,也进一步提升了城市魅力。
2013年,东莞第一家万达广场在长安镇开张;今年10月,东莞首家山姆会员商店开业,不到一个月销售额突破亿元,客流近110万人次。十年时间,万达、万科、万象汇、汇一城、民盈国贸城等商业综合体在东莞遍地开花,让东莞的城市感和向心力不断增强,也让来莞人才的生活体验感不断上升。
随之而来的是商务人才的大量聚集。据统计,东莞中心城区的服务业人才达42.8万人,其中商务服务业人才近10万人。
在“东莞记忆”街区,淘宝店121万粉的东莞潮牌SUPERTOFU新开了门店,主理人是高一就开始服装事业的“东莞仔”豆腐;台湾青年吴森胜做手冲咖啡起家,创立的“翘鼻子咖啡”已有5家分店和1家工厂,电商销量稳定上涨。
面包节、咖啡节、宠物节、草莓音乐节……近几年,市民都有明显感知,东莞变得越来越会“玩”,北上广深的“新鲜事儿”,在东莞也能轻松触达。越来越多的品牌主理、活动策划、文化创意类人才,把目光投向了这座年轻人居多的“青春之城”。
俯瞰东莞夜晚灯光图,中心城区和镇街平分秋色,以鸿福路、东城商圈为核心,33个镇街园区各有至少1个具有影响力的商圈。现代物流和电商布局也城镇均分,如亚洲规模最大的一体化智能物流中心——京东物流“东莞亚洲一号”就在麻涌镇,物流、电商、信息技术类人才遍布全市。
“城,以盛民也;市,买卖之所也。”商贸与人才的正向吸引,成就了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
绿美之美≈乐活之乐
城市以“绿”为美,乡村借“绿”致富,生活由“绿”及美。
十年光景,东莞牢牢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荣获“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
走进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科技与山水共一色。荔枝林中崛起“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材料实验室,华为斥巨资建了一个作为研发基地和全球总部的小镇,清华大学等一大批院校和科研机构纷纷落户,使松山湖以生态环境优势在全国开发区中脱颖而出。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童欣曾说,东莞在科技、创新等领域有着极大的、其他任何城市无法比拟的前景,而东莞优美的生态环境、高质量的配套设施、优良的教学质量也是他愿意安家、扎根东莞的重要原因。
目前,东莞建有1266个城市公园,其中森林公园21个、湿地公园24个、口袋公园455个,绿化覆盖率达49.06%,随时满足上班族的“公园20分钟效应”。
随着生态文明成为东莞的一张闪亮名片,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环保产业等领域迅速发展,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在各大景区、乡村,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现代农业等专业人才越来越多。
从窝棚菜地到金黄麦田、休闲公园,在厚街种植水稻的姚雅获评乡村工匠生产应用(种植技术)专业正高级工程师,成为东莞第一位拥有正高职称的农民,也成为了绿美乡村“土专家”“田秀才”的典型。
放眼东莞,星罗棋布的森林公园、山水绿地、美丽乡村,是城市聚才的“加分项”,也是生态人才的“大舞台”。
城之规划≈才之归心
从一座默默无闻的南粤小县,成长为中国城市化率最高的城市之一,这座特大城市经历了从野蛮生长到科学发展的蝶变,这十年更是突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特色和民生幸福。
2014年,中国(寮步)沉香文化博物馆开馆,外形有如古时盛装贡品莞香的“香盒”,是全国莞香文化知名地标;正在建设中的东莞市博物馆新馆,凝炼“山水之城 立体园林”的深厚岭南文化,有望成为东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标识。
这些城市地标均是出生于东莞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的作品。越来越多城市地标的背后,是人们渐增的城市归属感、自豪感,也是“以城引才”“以才引才”的集聚效应。
以何院士为例,他领衔设计的文化项目,吸引了众多建筑设计、文物保护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投身东莞;作为东莞市发展战略院士咨询委员会的带头人,何镜堂带动了更多院士专家关注东莞;东莞中学以何镜堂院士命名“镜堂班”,为培育创新人才树立了榜样。
如今,“双万”东莞,正对标国际一流湾区,大步迈向宜居宜业高品质现代化都市。“人民城市人民建”,期待更多才和城“双向奔赴”的美好故事。
文字:南方+记者 陈琬莹
策划:靳延明
统筹:吴擒虎
摄影:孙俊杰 麦晴怡 黄政正
设计:孙沛川
部分由受访者供图
【作者】 陈琬莹;孙俊杰;麦晴怡;黄政正;孙沛川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