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泽云
制造业是我国的经济命脉,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如今的广东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春江水暖战鼓擂响,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他说:“我常说两个必保,一个是粮食饭碗中国必须端牢,再一个制造业必须筑牢。”
如果要选一个城市来观察中国工业和中国制造的崛起,那么,位于珠江三角洲核心位置的东莞再适合不过了。从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蹒跚起步,“借船出海”实现农村工业化,到“东莞塞车,全球缺货”,再到如今发力“智造”,东莞白手起家,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传统农业县,一跃成为享誉世界的制造业名城和全国第15座“双万”城市,创造了一个个令人惊艳的“东莞奇迹”。
东莞高质量发展中蕴藏着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近期,广东省委宣传部组织开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东的生动实践——全省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决策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胜兰带队来到东莞,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进行,深入了解东莞发展现状。调研组针对东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作出了精彩总结,力求打开东莞高质量发展“密钥”。
筑牢制造业根基 “双万”城市量质飞升
“先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关键,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2018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视察时指出。2023年4月,总书记再次来到了广东视察,他强调,要重视实体经济,走自力更生之路。关键核心技术要立足自主研发,也欢迎国际合作。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始终坚持制造业立市不动摇,一路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抓住了每一轮产业机遇,积累了雄厚的工业基础,逐步从一个传统农业县发展成为国际制造名城,不仅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了万亿元,常住人口也达到了千万级别,“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成为了当前东莞的城市特色。
数据显示,东莞已形成了由20多万家工业企业、1.28万家规上工业企业、超90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4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77家上市企业和3家营收超千亿元企业、24家超百亿元企业等组成的先进制造体系。截至2022年年底,东莞拥有万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及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饮料、纺织服装鞋帽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新兴产业之蝶迎风翱翔,为东莞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石。
在有着东莞核心引擎之称的松山湖科学城,3月17日,松山湖8个重大项目集中动工。同一天,26家企业签约进驻东莞工业数字大厦。今年,20家半导体企业在松山湖集中开业。松山湖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委员黄镜铨向调研组介绍,目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成松山湖支柱产业,华为终端、华贝电子等头部企业集聚,在通讯设备、智能终端等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生物产业基地形成生物制药、医疗器械、体外诊断等多条产业链。智能制造产业基地覆盖高端装备制造、机器人本体制造及研发设计等领域。与此同时,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和先进阿秒激光等大装置、大平台也在此“抱团”落地。
根据规划,东莞将力争在2025年年底,实现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不低于50%。而这些立足先进制造的大企业、大项目,势必将成为东莞扛起全国先进制造之都大旗的巨大动能。
调研组指出,东莞已日益成为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在打造“先进制造业之都”中,东莞形成了三大发展经验:一是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构建制造业创新集聚地;二是创新“链主”企业带动模式,推动上下游工序对接;三是依托重大战略平台,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级,这些推动了东莞经济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民营经济强大 构筑经济发展靓丽底色
从“三来一补”大量承接外资产业,再到如今的“智造之城”“科创高地”,东莞一直处于“创业”的状态,由此,也孕育出了一批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他们造就了东莞的繁荣,也成为了东莞最大的底气。数据显示,2022年,东莞民营企业登记注册户数152.67万户,占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的96.4%,数量居全省地级市第一,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占比稳定在五成。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以经济界人士为主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时,阐明党和国家对待民营经济的方针政策。他表示:“我们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支持,在民营企业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予指导。”
东莞清晰地看到,只有民营经济好了,经济才会好。在服务民营企业的过程中,长安镇独创“外经一套人”方案,由长安本地人在外来企业中担任厂长,专门协调处理与政府部门的关系,确保企业专心于生产经营;石龙、东坑、常平和凤岗等镇街则积极开展“政企面对面”座谈会,通过逐一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建立“一企一档”工作机制,来积极为企业拓市场、拉业务、抢订单,提振企业市场信心;为吸引更多民营企业前来投资,东莞市举办东莞2022年全球招商大会,拿出了4300亩6个连片产业用地面向全球龙头企业“挂榜招商”。同时,引导金融活水流向制造业领域,为新经济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服务,为无贷款记录的中小微企业量身定做“1+1+N+N”首贷服务机制,希望为民营企业送去“及时雨”。
企业需求在哪,东莞政策就延伸到哪。今年2月,东莞发布了经济高质量发展“2+2”政策。“2+2”中的第一个“2”指2023年东莞市政府“制造业当家”一号文和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措施;第二个“2”则是第一个“2”的配套政策,主要从构建“大招商”格局和强化高品质、低成本、快供给产业空间两个方面,为制造业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产业、空间等有力支撑。
东莞提出,2023年推动民间投资超2000亿元、培育全市民营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65万户、力争打造一批在全国、全省具有领军地位的民营企业。
“这两年来,我们企业实际享受到的退税红利超过了200万元,有效盘活了企业宝贵的现金流,我们将退税的红利又投入到技术改造中,进一步推动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调研过程中,维峰电子营销中心市场部经理周松林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在经历了全球疫情冲击后,民营企业最需要的是信心和环境。民营市场主体“敢不敢”,很大程度要看发展环境“优不优”,以及城市如何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等方面。调研组指出,民营经济是东莞在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定海神针”,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服务民营经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方面,东莞践行了“店小二”的服务精神,各部门下沉基层,着力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难点和堵点,同时,瞄准了大招商,吸引优质企业来莞投资,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镇街经济“遍地开花” 区域协同性提升
“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曾是东莞经济的写照。
1985年,东莞直接从县升格为地级市,自此,便一直实行“市直管镇”的两级体制。多年来,东莞各镇街(园区)坚持制造业当家,特色产业和支撑产业发展优势凸显,培育出长安、虎门、厚街、大朗、常平等传统的产业特色镇。分布在各镇中的传统产业集群,共同撑起东莞强大的工业基础。
其中,长安镇得益于本土成长起来的OPPO、VIVO等龙头企业的带动,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和智能手机生产基地;虎门依靠以纯等东莞服装服饰行业的代表企业坐镇,发展成为世界级服装产业集群先行区;大朗是全国最具规模、产业链最完善的毛织产业集聚区;作为“中国粮食物流加工第一镇”的麻涌则全力打造出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粮油全产业链。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
为进一步实现协调发展,广东提出要突出县域振兴,高水平谋划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大力推进强县促镇带村。在镇域经济振兴方面,东莞走在了全国前列。根据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公布的2022年中国千强镇榜单,东莞共有15个镇上榜全国百强,在广东省中排名第一。其中长安镇位列第8,常平镇和虎门镇分列第13和第20。2022年,东莞长安镇GDP已逼近900亿元,而后的虎门和塘厦等镇街,GDP在600亿元-800亿元之间。东莞的32个镇、街道,GDP全部过百亿。
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为解决目前东莞部分镇域发展停滞、空间受限的问题,东莞先后设置了“水乡新城管委会”“中心城区建设指挥部”这样的区域化统筹协调机构,加快镇港统筹、镇区统筹。其中,松山湖从寮步、大朗、大岭山这三个镇街划地而来,滨海湾新区则整合了厚街、虎门、沙田、长安四镇的滨海地带。在东莞目前的城市格局中,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已经成为东莞城市发展的三大中心(一主两副)。在此基础上,东莞市将城市划分为六大片区,以中心为引领,系统整合各镇的资源要素。
“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市直管镇经济,镇域经济对东莞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调研团点评指出,少了“县”一级行政层级,节约了行政成本,也使得市镇政府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浪潮中迅速作出重要决策,镇街之间的竞争正向调动了基层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而面对“市管镇”行政架构带来的资源分散、碎片化的弊端,务实的东莞人也在新时期及时拿出了“园区统筹组团发展”的改革新举措。当前,“一主两副六片区”城镇体系为再造“新东莞”蓄足能量。
挖掘要素潜力 筑牢“再造东莞”根基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以“三来一补”企业为突破口,充分利用了区位、土地、人力、政策等比较优势,走出了一条极具东莞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可以说,东莞是中国“比较优势原则”下各要素发展的创新标本。
如何继续挖掘土地、劳动、资本、技术和数据等要素的潜力,成为了东莞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为破解土地要素制约,东莞将“亩产”纳入评价体系,积极推进“工改工”和“工业上楼”。据悉,今年东莞计划整备推出3000亩产业用地,打造不少于1000万平方米优质低成本产业空间,鼓励工业上楼,对自动化程度高、轻设备、轻振动、用工少的制造业项目容积率可提高至5.0。
为推动人才集聚,东莞从顶层谋划、创新平台建设、成果转化到对人才的具体服务上,出台了针对性的政策指引,进而推动人才总量提升、人才结构优化。目前,东莞仍然是全国最热门的人口迁入地之一,且人才总量占常住人口比重的26.8%。
为优化资本要素供给,东莞提出做大资本市场“东莞板块”,通过“鲲鹏计划”培育上市公司梯队。2022年,东莞上市公司增量居全国地级市第二,目前共有境内外上市企业78家、上市后备企业303家。
为释放数据要素潜力,东莞从2014年左右就率先在全国启动“机器换人”,近年来更加快了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步伐,截至2022年年末,东莞共推动519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启动数字化转型,23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中有超过80%的企业已经实施或正在实施数字化转型。东莞市政府“一号文”明确,支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支持重点企业对标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转型升级,2023年将认定不少于20个智能工厂(车间)。
随着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人才化发展的深入推进,要持续激发东莞内生动力,唯有不断挖掘要素富矿。调研组点评指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人才引进机制,为东莞的后续发展开拓了新空间。东莞从“优化增量”和“盘活存量”两个方面精准发力,强化了松山湖科学城、滨海湾新区、水乡功能区、银瓶合作创新区四大平台的土地整合,在利益共享机制上探索出了一套新的土地整备政策体系,同时,通过实施镇村工业化连片改造,打造出了一批能承载大项目大产业大集群的专业化园区。优质产业空间成为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则增强了对优质人才的吸引力,促使东莞将巨大的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定的人才基础。
持续对外开放 融入“双循环”新格局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再度强调,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若从空中俯瞰广东,可以清晰地看到,东莞正好位于“黄金内湾”的“C位”,是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主轴,与广、深、港形成紧密合作关系和错位发展格局,是“黄金内湾”人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的重要交汇处。
调研组指出,毫无疑问,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东莞,外资外贸一直是东莞经济的底盘和最基本的色调,为东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2022年,东莞市外贸进出口1.39万亿元人民币,整体规模在全省排名第二。东莞也早已不满足于仅做代加工的“世界工厂”,而是不断推进加工贸易企业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迈进,先后获批虎门港综保区、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两岸冷链物流产业合作试点城市、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上述新业态已经逆转了东莞长期以来加工贸易占比较高的情况,为全市外贸新业态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融入双循环,格局更广阔。追溯东莞崛起背后的力量,不难发现其中既有不可逆转的全球产业梯度转移大势,也有来自广州、深圳等大湾区城市的辐射。而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同样离不开与大湾区城市的协同合作。
4月18日下午4时,一批音频功放模块等出口货物在东莞虎门港综合保税区办理海关通关手续后,这些货物乘坐专用船舶从东莞港启航,直达香港机场码头,再装上飞机发往全球,这也标志着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项目正式运行,将极大提升粤港澳大湾区货物的国际通达能力。
据东莞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东莞将积极推动东莞港实施“东盟快航”航线拓展方案,加强与船运公司合作,开辟更多直达RCEP航线。加快推动“空港中心”项目稳定发展,争取空港项目频次提升至天天班,深化与香港自由港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将项目打造成为大湾区框架下粤港合作的新典范。
同时,东莞还将持续打造高能级外贸平台。力争虎门港综保区电子元器件集散贸易中心全年实现进出口1000亿元。推动虎门港综保区及清溪B保实现全年进出区货值突破3200亿元。跟进启盈跨境电商生态园区、华南物流核心节点项目建设,做好阿里巴巴跨境零售出口全球服务中心等项目服务工作。全力推进滨海湾新区联动发展区、松山湖、莞城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建设,为企业提供高能级服务发展平台。
焕新“青春之城” 打造高品质城市样板
万江3620平方米的格桑花海汇成粉色海洋;长安新丰路的紫花风铃木如梦似幻;莞城草塘公园的荷花每年如约而开;东城狮长路的三角梅爬满工厂围墙,百米花路引得人流络绎不绝……在外界的固有认知里,东莞厂房遍地,容易联想到的是环境差的工业城市,但实际上,走入这座工业之城,你会发现,这里不仅有众多低碳节能绿色工厂,还有21个森林公园、25个湿地公园,绿意葱葱。截至2022年,东莞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4.26%。
绿色发展最终惠及的是广大民众。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不断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东莞除了在绿美建设上发力,也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其中,石龙镇以新成立的老城活化指挥部为阵地,如期完成全长1.3公里的滨江路老旧小区立面改造,让城市焕新颜;茶山镇不断提升城市管理,建筑垃圾及固体废物循环处理中心投入使用;樟木头以生态宜居优势联动旅游业发展,成功创建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此外,提升交通运行效率、拓展惠民便民服务等被写入2023年十件民生实事……
良好的产业基础加上良好的城市环境,促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东莞安家立业。东莞日益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青春之城”,人口平均年龄仅33.4岁。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传播城市内容,在这一过程中,东莞品质生活的AB面被年轻人发掘、传播,东莞在一众制造业当家的城市中有了自己更为鲜明的青春特色。
调研组指出,城市品质的建设,与一座城市的形象、面貌、气质息息相关,更关乎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东莞在城市智慧治理方面可圈可点,打造出了一个高颜值高品位的城市样本,为推进新时代社会市域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借鉴,践行了“绿色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编辑:邬嘉宏
来源:金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