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厂上班是不是就废了?不进厂打工在家干什么好?有人问:农民不外出打工,在家里能干什么?也许这个问题的本意是想了解下,不打工后,回到老家还做什么能挣钱,而且挣钱起码要不比打工少。但是,我从这个问题中看到的却是一种隐隐的担忧,并且也进一步验证了我多年前的那种担忧。
这种担忧主要有两个:一是当打工成为农民致富的唯一选择之后,农业农村可能成为更加留不住人的地方了。因为,农民原有的种田功夫已废,而打工挣钱只要出体力,不需要更多的文化知识,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使得农民打工者永远难以改变社会底层这个处境,最终,只能一直停留在简单的生产生活循环中,离开打工出苦力就一事无成;另一个就是持续的外出打工,让更多的留守儿童得不到应有的家庭关爱和教育,这会导致打工二代们由于缺乏足够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缺乏足够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最后又变成打工者,如此循环往复……
这令我突然想起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路人遇到一个牧羊的男孩。他只见这个男孩把养散放到山坡上吃草,然后就自顾儿玩泥巴,于是便走上前去问这个男孩说,小孩,你在干嘛?男孩回答,我在放羊。又问,你放羊干嘛?他答道:放羊卖钱,娶老婆,生孩子。再问,你生孩子干嘛?再答:长大了放羊……。
故事情节简单,但是却道出了某些封闭落后地方真实的人文景象,与当下某些农民工的境遇有着惊人的相似!这非常引人深思。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打工农民将是一个特殊而正常的存在,而且极有可能从今天的打工先富的群体,转变成为那个年代最困难的一个群体:因为他们既没有更好的技能获得体面而高报酬的工作,又失去了回到家乡融入乡村振兴、发现现代化农业的机会,在社会的优胜劣汰中,居于劣势,成为完全出卖体力、换取收入的一个特殊的存在!
打工经济前后历经近40年。当大包干把一部分农民从土地解放出来的时候,打工经济便有了萌发与发展的土壤,而人多地少、种田只能解决温饱而不能致富的现实,又让打工经济持续走红,农村青壮年以外出打工为荣,甚至连6、70岁的老人都离井背乡外出打工,持续的、大量的、不分年龄的农村人口都走进城市,不仅导致农业生产后继乏人,还加剧了农村“空心化”与凋敝,农村经济与消费都停留在极低的水平上,导致了农村生产与生活服务业的极度萎缩,农村人看不到希望,传统的武功基本派不上用场,新的武功又不会这样的尴尬局面。这不仅是农民的尴尬,也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尴尬。
这就意味着,当前现实下,打工的农民要想回到老家干点事,挣点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那么,这是否就代表着没有机会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只是意味着长期在外打工的农民,因为不适应而难以发现新的机会罢了。其实,当下的农村来说,还有这么些机会,非常适合创业者发展的:
第一个机会,整合闲置农房,发展乡村农耕文化旅游与休闲、体验度假。现在很多城市人双休日、节假日无处去,可以以农村当地特色农业、特色土特产及饮食为基础,利用村民闲置的住房,发展旅游度假和休闲业,中间还可以伴生民房出租业,解决很多城市孩子、成年人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而不得的难题。
第二个机会:农业社会化服务业。主要是代耕代种、田间管理、农机服务等社会化服务,解决打工农民土地无人耕种或种植后无人管理等难题。
第三个机会:发展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主体。通过承包、流转、土地入股等方式,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主体,发展规模农业、现代农业等。
第四个机会:农产品电子商务与农产品经纪。目前,国家正在着力解决农副产品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不久将来,农场生产与消费活动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将会呈现更加便捷的态势,为发展农村电商、农产品经纪提供了快速便捷的途径。
第五个机会:农产品冷藏与冷链运输。这是建立一头连接城市中央厨房、一头连接田间地头,把农产品直接推向餐桌的一个具体措施,也为发展订单农业、定制农业提供了可能。而投资建设地头冷库国家还有补助,具有一定的超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