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杜梨
“他们批评中国,却想复制中国”。在日前“第三届中国(义乌)‘一带一路’城市国际论坛2023”期间,巴基斯坦参议院国防委员会主席穆沙希德·侯赛因·赛义德在接受采访时,如此描述西方对华矛盾心态。
这种强烈感受,来源于切身体验。中国与巴基斯坦有着“全天候友谊”,近十年来,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的旗舰、支点和先导,双方开展了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仅在高速公路、港口、能源等“硬联通”上中国便投资了260亿美元。然而,在西方主导的舆论场上,对此几乎全是负面评价,或声称欢呼胜利为时过早,或炒作所谓“安全担忧”。可吊诡的是,某些国家又提出了许多模仿“一带一路”模式的基础设施倡议,比如G7集团共同宣布的“全球基础设施伙伴关系”,欧盟推出的“全球门户”,以及美印牵头的“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
嘴上公开批评甚至大呼嫌弃,身体却无比实诚地悄悄复制,西方的拧巴几乎成为一种日常。比如尽管屡屡攻击中国制度,但越来越多人发现,西方正在试图复制中国的“独特优势”,“国家在市场的参与度持续提高”。再看微观层面,从共享单车等业态创新,到短视频平台,随着中国越来越多的首创模式取得大规模成功,知识的逆向流动正在进行中,有美媒敏锐观察到,“复制中国”的时代开启。
言行不一的“真香”模式,展现出西方的“双标”和虚伪。在某些人的旧思维里,批评中国是一种不假思索的“政治正确”,找到机会要抹黑炒作,没有由头也要创造由头颠倒黑白。但与此同时,无论是出于寻求与中国相似的所谓影响力,还是试图复制中国的成功经验,西方又在以行动“用脚投票”。这种分裂本身,便是对其话术的消解,也证明其固有思维与理念之陈旧。
当然,缺乏诚意甚至还饱含傲慢的“复制”,很难带来同样的成功。就拿上述一系列倡议来说,成立之时无不热闹非常,却都很快悄无声息,屡屡陷入“徒有花花架子而无实际内容”的境地。“问题出在哪里?出在西方缺乏中国高效的治理体系和信守承诺的诚意。”说白了,中国言出必行,以具体项目实实在在助力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反观某些西方国家,画出的大饼固然美好,但实际上包裹着的仍是霸权主义那一套,挟带私货、损人利己,没有半点平等与尊重。这样的“复制”,显然是自欺欺人罢了。
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全球重心正在从西方向东方转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中国对外交往模式,也让世界看到了平等对话、彼此尊重、互利共赢的可能。世界文明本该丰富多彩,全球各国也当交流互鉴、各取所长、共同向前。什么时候某些国家能够摆脱看待中国的有色眼镜,“偷师”才可能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