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 | 作者 倪浩 董铭
日前《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以下简称《目录》)进行调整,在原有版本上对包括稀土提炼、加工技术在内的出口政策进行修订,引发西方媒体高度关注,并影射中国此举含有地缘政治竞争的意味。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中国对稀土技术出口的相关规定一直存在,此次只是对其进行修订,外媒的担忧没有事实依据。
12月21日,商务部、科技部公布了修订后的《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即日起实施。商务部服贸司负责人21日就《目录》修订的背景和主要考虑进行了说明。该负责人表示,此次制定、调整目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为依据,用来规范技术出口管理,维护技术出口秩序,促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维护国家经济技术权益。《目录》于2008年、2020年两次调整,此次修订是适应技术发展形势变化、根据技术贸易管理工作需要,依法对《目录》进行的例行调整。本次修订充分征求了相关部门、行业协会、业界学界和社会公众意见。
相比2020年版目录,新版《目录》技术条目由164项压缩至134项,共删除34项技术条目,新增4项,修改37项。其中禁止出口目录条目为24项,限制出口目录条目为110项。
商务部网站相关信息显示,稀土提炼、加工等技术的出口规定在2008年版本中就已出现,在新版《目录》中规定,稀土提炼、加工、利用等相关技术有4项属于禁止出口部分:稀土萃取分离工艺技术,稀土金属及合金材料的生产技术,钐钴、钕铁硼、铈磁体制备技术和稀土硼酸氧钙制备技术。另有一些相关技术则属于出口限制部分。
新版《目录》中有关稀土技术出口限制和禁止作出的调整,引起外界高度关注。法国《论坛报》21日评论称,中国将禁止出口稀土萃取分离技术,这可能使得其他国家更难发展这一关键领域。北京方面称其目标是保护国家安全,但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旧大陆来说,几乎完全依赖中国出口来提升关键领域的发展。有美媒在报道中提到,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在稀土的开采和冶炼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新规定不影响稀土产品本身的出口,但可能意在挫败在中国以外发展稀土行业的努力。路透社22日报道认为,中国今年大幅收紧了几种关键金属的出口管制政策,与西方围绕关键矿产控制权的竞争不断升级。
一位要求匿名的行业人士22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对稀土的提炼、加工、利用技术的出口规定在2008年的目录中就已列有,这次随着整个目录的重新调整再次修订,是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的例行调整。一些西方媒体及企业反应敏感并不断引申出毫无根据的主观猜测,可能是由稀土是一种事关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原材料,加之中国在稀土提炼加工上的领先优势引起的。
这位行业人士认为,对关键生产技术出口的限制或禁止是国际通行做法,是为保护国家经济技术利益的正常行为,尤其在当前保护主义抬头的全球经贸格局下,保护关键技术、维护本国产业更显得十分必要。他表示,稀土提炼加工技术不断发展并革新,与此相适应,目录也需要进行相应的修订和调整,外界无需紧张甚至担忧。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周密22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西方主要国家都制定并出台了关键矿产目录,中国也在不断完善稀土产品的出口政策,这次技术出口政策的修订与此相配套。周密认为,在美国为代表的个别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脱钩断链、建立关键原材料反华联盟、不断升级技术封锁的情况下,中国也应规范技术出口管理,维护技术出口秩序,对国际局势的变化作出反应。
周密提到,本次修订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意见,技术条目由原来的164项大幅压缩至134项,删除了34项,只新增4项。从整体而言,恰恰表明了中国坚持对外开放从没有发生过改变,《目录》的修订将为技术在国际间的流动创造更多的便利,进一步推动中国成为全球技术创新中的积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