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下午,东莞召开加工贸易高质量发展大会。出席大会的市委常委、副市长邢文聚介绍了东莞外贸总体形势和稳外贸措施。
据介绍,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东莞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经济环境,全力以赴做好稳外贸工作。数据显示,东莞今年外贸逐步回稳向好,有挑战但更多的是新机遇。体现在外贸新业态展现出蓬勃的发展动力,新兴市场展现出较好的外贸需求,传统优势产品展现出较强的增长韧性。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大会提出,要紧紧抓好新机遇,立足当前展望长远,多措并举,助力广大企业不断开拓市场、减负增效、回暖回升。
今年外贸逐步回稳向好,“有挑战但更多的是新机遇”
今年以来,受疫情政策调整、企业春节放假早放假时间长、国际需求疲软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下,东莞外贸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面对这种形势,东莞积极开展稳外贸工作。据黄埔海关数据显示,东莞外贸进出口逐月向好,特别是到了3月份外贸改善明显,3月当月全市进出口1205.7亿元,同比增长13.3%,环比2月增长48.0%。1-3月全市进出口2887.4亿元,外贸总量稳居全省第二。
会议指出,尽管东莞外贸面临一定的外部压力,但依然能够发现一些新的机遇和新的增长点。
一是外贸新业态展现出蓬勃的发展动力。一季度,跨境电商进出口189.2亿元,同比增长94.8%,市场采购出口105.3亿元,同比增长83.2%。跨境电商与市场采购合计拉动全市外贸一季度增长4.4个百分点,是东莞外贸的重要增长点。
二是新兴市场展现出较好的外贸需求。一季度,东莞对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进出口110.7亿元和37.4亿元,分别增长19.6%、12.9%;对东盟进出口472亿元,同比增长0.2%;对日本进出口222.8亿元,同比增长5.1%。
三是传统优势产品展现出较强的增长韧性。一季度,东莞的玩具、塑料、箱包等产品出口48.2亿元、66.1亿元和28.6亿元,分别增长1.4%、5.2%和9.6%;电子元件出口309.4亿元,增长10.9%。这些都是东莞有竞争力的优势产品,说明优质莞货仍然受国际青睐。
措并举,携手企业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
会议提出,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要紧紧抓好新机遇,多措并举,助力广大企业不断开拓市场、减负增效、回暖回升。会议提出四个方向,一是全力支持企业拓市场抓订单、二是全力帮助企业减负增效、三是全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四是全力发展保税监管新业态。
会议指出,东莞今年在省“粤贸全球”展会目录的基础上,拓展了境外展会名单,出台了鼓励企业境外参展的系列政策措施,同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并进行大范围政策宣讲活动,得到企业积极响应。
境外展方面,据不完全统计,东莞一季度有243家企业组团参加21场境外展。结合国家当前热点,二季度起,粤贸全球展会目录中将有17场展会在俄罗斯、巴西、法国举办(俄罗斯15场,法国1场,巴西1场),东莞对参加市商务局及下属单位组团境外重点线下展会的,按不超过80%的比例对参展企业展位费、机票费用给予资助,对企业参加指定目录的境外线下展会,按照展位费20%给予支持。
境内展方面,二季度将有约2000家次参加境内展16场。其中,4月15日举办的广交会,东莞有285家企业参展,线下展位数共计779个,比疫情前最后一届线下展(第126届广交会)新增将近100家企业,展位数新增超200个。目前,东莞对参加指定目录内境内展览会的企业,按照每个标准展位3000元的标准予以资助。市内展方面,二季度,将有13场展会在东莞市举办,包括“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对于参加加博会等市内展会,东莞将按实际发生特装布展费的50%给予支持。
为全力帮助企业减负增效,东莞一方面为降低企业物流成本,陆续推出了保税物流与冷链食品进口项目、支持公路铁路运输业发展等多项扶持政策。同时,我市已将陆路跨境运输纾困政策延期到2023年6月30日,有关扶持标准自4月1日起调整为500元/车,有效减轻企业运输成本,增强企业信心。另一方面,东莞还设立外资企业内销增长奖励资金,对内销额增长达到一定条件的外资企业最高给予100万元奖励,近两年向企业拨付奖励资金近2000万元;今年制定出台了支持企业投保内销保险的扶持政策,每家企业每年最高可支持50万元。
在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方面,为支持企业通过海关AEO高级认证,东莞对当年首次通过海关AEO高级认证的企业,一次性给予6万元支持;当年通过复核的,一次性给予3万元支持。目前,全市共有AEO高级认证企业158家。此次加工贸易高质量发展大会,海关总署和黄埔海关更是给东莞企业送来政策“大礼包”,致力于推动加工贸易提档升级,黄埔海关提出了促进东莞加工贸易高质量发展9条实打实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放宽深加工结转业务申报时限、实施“短溢区间”改革等。
此外,东莞还将全力发展保税监管新业态。据介绍,在黄埔海关的支持下,东莞已协助华为终端电子等企业申请了区外保税维修业务资质。接下来东莞还将积极协助重点企业,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内开展保税维修业务,同时也积极向商务部争取,协助有需要的企业申请特殊监管区外保税维修业务资质,希望有更多的企业能够享受到改革政策红利。
文/记者 曹丽娟
图/记者 曹雪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