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石排实验小学怎么样?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题”

“太阳系有哪些行星?”“浩瀚宇宙中,太阳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和行星的距离又是多少呢?”……

讲台上,科学老师叶佩瑜抛出一个个问题,却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在她的引导下,学生拿起北斗卫星定位接收机,穿梭于校园不同角落,寻找太阳、行星模型,逐一把经度、维度记在笔记本上。

每周两节科学课是东莞市石排镇实验小学学生最开心的时光,他们共赴星辰大海,通过天文望远镜观测天体,沉浸式体验遨游宇宙的科学魅力。

东莞石排实验小学怎么样?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题”

东莞市石排镇实验小学正在上“天文·科技”跨学科课程。

科学教育对培养创新人才至关重要,也是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基础。

教育“双减”行动中,国家非常具体要求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以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对地方和学校来说,答好科学教育“加法题”,也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今年初,东莞入选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科学教育工作案例也被评为全国优秀案例。半年来,“智造之城”东莞如何办好科学教育?又怎样用好这把“钥匙”,为学生打开探索科学世界的大门?

激发孩子提出“十万个为什么”

“什么是生命?”“一加一就等于二吗?”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校长柴松方走在校园里,突然被一名初三学生拦住了。他递过一本册子和一份打印稿,密密麻麻写了17个问题,每个问题都有答案,笔迹工整,逻辑清晰。

柴松方马上记住了这名爱提问的学生,并拍拍他的肩膀,说:“保持兴趣、不断追问,多阅读、多研究,我永远是你最忠实的听众。”

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学生正在上课。

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十万个为什么”,有数不清的奇思妙想。教育科学的第一步,便是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东莞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坚持以制造业当家、科技创新为底色。

“城市科技创新的源头在于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启蒙。”东莞市副市长黎军说,立足“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优势,东莞持续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2023年3月,东莞率先发布《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方案》,通过深入实施科学教育“点亮”行动等5项20条举措,培养面向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

两个月后,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科学教育加速形成共识,落地生根。

实验室是科学实践、科普体验的重要场所,是科学教育的主阵地。目前公办中小学至少建成一间科学类探究实验室,明年还将实现民办中小学全覆盖,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实验室里探究科学。

透过科学探究实验室这扇窗,孩子们看到五彩斑斓的景色。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走进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教学楼,曾光线不足的架空层,现改造为机器人、创客、3D打印、STEM功能室,成为学生探索科学的“金三角”。放学铃声一敲响,学生就会来到这里,天马行空碰撞创意火花。不少学生在这里成了“小小发明家”,一起申请了65项专利。

“科学教育让学生体验科学魅力,培养严谨态度,还收获更多课本知识之外的惊喜。”该校奥赛组组长、国家生物奥赛金牌教练方新波说。

刚创办5年的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也在科学教育上收获惊喜。喜欢打乒乓球的学生张庭榕,看到体育老师上课和同学的练习后“脑洞大开”,提出一个问题:能不能设计一款自动采集运动数据和自带数据分析报告的乒乓球拍?经过实验室的三个月实践,他和同学陈扬霖借助人工智能辅助编程,成功发明了“智能乒乓球拍”。

“智能乒乓球拍”项目获得第39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还成功申请了发明专利。“科学教育就是要培养孩子敢于提出问题,也要善于找到答案。”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科创老师余思溶说。

追求科学的种子,就在趣味的摸索探究中,悄悄地种进了孩子们的心田。为了激发更多孩子提出“十万个为什么”,东莞正在紧锣密鼓筹划一项活动——

今年将在中小学生科技节上组织开展“好问题”比赛,激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从而培养提问题能力,强化探究科学现象和背后规律能力。

体系化科学课程充满“科技味”

石排镇实验小学的校园别具特色,左侧是古代天文观测仪器展示园,右侧有一个16英寸口径专业级天文望远镜,教学楼架空层正在展出学生拍摄的行星高清照片。

“人晷、日晷……这些都是古代计时工具,都能告诉我们时间。”六年级1班梁善茵学习“天文·科技”跨学科课程体系后,对校园里的古代天文观测设施如数家珍。该课程体系有12册校本教材,包括地、月、日、宇宙环境四大板块,涵盖科学、语文、艺术、劳动、历史、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

每年冬天夜朗星稀时,石排镇实验小学的学生会在校园露营,并通过天文望远镜观星望月,感受宇宙浪漫。“孩子们仰望星空很有意义,说不定会对自然科学产生浓厚兴趣。”该校副校长王礼华说出了初衷。

作为一门全新课程,科学教育怎么教?谁来教?

国家课程方案给出指引,要求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课程,还要不断优化教案、学案。省教育厅等17部门也提出,科学教育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需要,统筹谋划、系统推进中小学科学和物理、化学等学科课程标准落地实施。

依托集团化办学、联合办学等方式,东莞构建“科技味”浓郁的五级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包括科学类国家课程、全员入门级科学教育课程、选修中级科学教育课程、特长生高级课程、拔尖人才课程,形成科学教育小初高纵向贯通的大育人格局。

东莞市东城实验中学学生的手工作品 。

敏锐察觉国家提出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后,东莞市东城实验中学校长杨颖峰联合东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东城第三小学、东城第五小学、东城第六小学和西藏林芝巴宜区中学组建教育集团,加快探索小初衔接的科学教育培养机制。作为龙头学校,东城实验中学派出教师到集团学校开展专题讲座、指导学生比赛和培训科技辅导员,同时,面向教育集团成员校的小学生开设了“小初衔接编程公益课”“编程常态课”“编程特长课”。

“小初衔接编程课能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和学习自发力。”从教15年的赖冬梅,是东城实验中学科学老师。利用寒假时间,她面向集团学校开设编程公益课,一上线就被抢空了。

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学生正在做实验。

“在未来学校,人人有创新,个个有创造。”松山湖未来学校校长万飞透露,学校所设的创新创业、工程与设计、电子电路、人工智能、软件设计、机器人竞赛等科学课程,正延伸到集团成员校,探索推动小初高接力培养。

办好科学教育,关键在教师。

这几年,东莞拿出事业编制,用于招聘小学科学教师、中小学实验员和教研部门科学教研员,推动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实现专职科学教师全覆盖。

“科学教育融入中小学办学理念,渗透到各学科课堂教学,得益于有一支‘整建制’的教师队伍。”石排镇教育管理中心党支部委员张伟雄介绍,该镇的小学专职科学老师从三年前的4名增加到现在29名。

打开科学教育的场域边界

“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这里可以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了。”松山湖北区学校的学生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参加研学活动,开启一场探索科学奥秘之旅。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广东首批省实验室之一,博士毕业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副研究员袁冶是实验室的“科普达人”。他说,现在实验室成为学生研学的热门打卡点,“中小学校常把科学课堂‘搬’到实验室”。

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毗邻的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是我国首台、世界第四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为国际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和国家发展战略诸多领域提供先进的中子散射研究和应用,被誉为探测物质微观结构的“超级显微镜”。

中国散裂中子源 。

不久前,散裂中子源第七届公众科学日活动如约而至,面向公众开展一系列科普讲座,开放科普展厅、科学家工作的加速器中央控制室和做实验的靶站谱仪大厅,揭秘大科学装置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现场很多中小学生忍不住赞叹:“中国高新尖端技术,很震撼!”

科学教育要与社会各方资源有机整合,让小课堂链接社会大课堂,让科学家培养未来科学家。

这几年,东莞不断整合优化科普教育资源,利用顶尖科技资源,不断推进科教融汇,比如首创科普副校长制度,有500所学校聘请了科普副校长,遴选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东莞理工学院等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践基地,同时精选了涵盖多个科学领域35个公益性科学教育研学点,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科学教育生态。

松山湖北区学校先后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和东莞市中科云计算中心院长季统凯担任科普副校长。两位“大咖”带来科普讲座30余场,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尖端科技,协同推进科学教育改革与培养创新型人才。

“松山湖是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为科学教育提供了肥沃土壤。”松山湖教育管理中心科研室主任徐洁介绍,目前园区内有23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6所高等院校及20家全国、省、市级科普教育基地,不断打开科学教育的场域边界,构建全域协同育人大格局。

开拓思路,打开校门,跨域融合,科学教育大课堂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与松山湖未来学校张庭榕、陈扬霖两名学生合作的,还有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45团中学的学生乌力亚尔·吾热衣木。这场跨区域合作科创教育实践,尤其引人关注。

莞图两地携手实施“莞图合创”科学教育项目,由第三师图木舒克市6所学校与东莞市6所学校牵手结对共建,以“平台+活动+项目”科教行动路径,推动两地教育资源共享与交流。

东莞还打造协同组科学教育共同体,积极推动与港澳台科学教育的合作与交流,还大力推进“科普援疆”“科普援铜”系列行动,强化引领示范作用,不断提高东莞科学教育辐射力和影响力。

为此,东莞市教育局局长叶淦奎说:“科学教育就是在学生心中播下科学种子,给予阳光雨露,期待长成参天大树,长出一片森林。”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zhiss.com/42395.html ~求职,发布招聘信息加微信:huaxin5525 (添加注明来意)或者关注微信公众号【莞有招】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