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望牛墩释放文旅新活力!“七夕之夜”出圈

刚刚过去的七夕节,承载着我国的文化传统与浪漫情愫。从古风晚会、汉服快闪,到非遗贡案展、书法美术摄影联展,再到潮流音乐会、爱情集市、手作DIY……今年,东莞望牛墩“七夕之夜”围绕“继承传统,回归民俗,全民参与,整合包容”的特色,融入莞邑文化、传统文化、潮流文化、婚恋风尚,通过三大会场联动举办系列活动,累计吸引超5.5万人次参与。

东莞望牛墩释放文旅新活力!“七夕之夜”出圈

在拥有“中国乞巧文化之乡”“广东省民间艺术乞巧之乡”的望牛墩,乞巧文化是当地固有的、别具特色的文化基因,“七夕之夜”作为多年来精心打造的文旅IP,已成为外界对望牛墩深刻的印象之一。

今年,望牛墩持续推动“七夕之夜”出新出彩,既传递出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的“中式浪漫”,又展示出其依托推进“百千万工程”的新成果,正加快释放文旅新活力。

以节搭台 “浪漫经济”渐升温

8月9日晚,望牛墩文化广场上人潮涌动。古色古香的七夕晚会点亮夜空,做工精巧的特色贡案展现非遗魅力,琳琅满目的“望溪囍市”熙熙攘攘,将“七夕之夜”推向高潮。

“希望能好好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逛逛集市享受吃喝玩乐,丰富夜生活。”家住万江的郭小姐表示,每年七夕都带孩子来这看晚会、尝贡案,这次也体验到了一如既往的热闹与精彩。

“以前谈恋爱的时候,就喜欢两人牵手看贡案,现在结婚生子后,就三个人牵手一起逛。”作为土生土长的望牛墩人,黄先生认为,和妻儿看晚会逛贡案展是专属的七夕记忆,“印象中每年活动都有不一样的新意,吸引很多游客来参与。”

今年,望牛墩“七夕之夜”文化活动在文化广场、图书馆、茂春里·望汐坊共三大会场接连举办,其中还包括古风晚会、火柴盒音乐会、系列手作DIY、汉服快闪秀、书法美术摄影联展等,为浪漫七夕增添了更多潮流、文化和时代元素,展现出特色文化的传统底蕴与现代活力。

热闹的人气,带动了消费活力。在“望溪囍市”爱情集市,既有望牛墩本土的商家产品,还有来自贵州、韶关等地的对口帮扶特产,摆满了婚礼用品、地道美食、非遗手工、文创产品等,市民游客摩肩接踵,来回挑选。

在唐小姐的“喜墨轩”手写婚书文创摊位前,“白头偕老”“爱情契约书”“百年好合”等字样的字画、书签、钥匙扣等文创产品新鲜有趣,吸引市民游客停留欣赏、选购或定制字帖。这是唐小姐第一次到望牛墩集市摆摊,展销效果超出她的预期,“我们的产品是传统与新潮结合,这和‘七夕之夜’的主题也是非常吻合,顾客都很喜欢,购买力也是‘杠杠的’。”

不远处的“好事花生工作室”摊位,店主则巧用针织工艺,特地为七夕活动准备了恋爱花束、成对人偶等手工艺品。“为了契合七夕主题,这些都是最近新做的产品,既喜庆也浪漫。”

每年七夕,都是望牛墩推动“浪漫经济”升温的重要节点。当地以节搭台,进一步激发消费活力。

承古塑新 非遗文化焕新彩

牛郎织女的传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也深刻影响着望牛墩的习俗,表现出了扎根于民间的文化创造与群体智慧。

“小房子的烟囱有炊烟冒出,跟真的一样”“这些插秧播种的场景,让我想起了古诗《悯农》”“这些年来乡村的变化,都浓缩在贡案里了”……“匠心传承”特色贡案展是“七夕之夜”文化活动的重头戏之一,展出来自全镇21个村以及镇第二幼儿园、中心小学制作的23台特色贡案作品。

根据历史记载,望牛墩镇自宋代起一直延续传统乞巧文化,“七夕贡案”更是享负盛名。七夕贡案是望牛墩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符号,是七夕乞巧风俗的主体和主要表现形式。

插秧、割稻子、砻谷脱壳、碾米……望东村贡案在今年的特色贡案评比中拔得头筹,微缩版的玩偶和农耕工具会动、会响、会亮,栩栩如生地呈现了淳朴的乡村生活。

村民周金洪和陈葵旺是这台贡案的制作者,夫妻俩从构思到成品,花费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加入现代声光电等元素的水泵、发电机、灯带等由洪叔制作,人物装扮、衣服刺绣、蔬菜瓜果摆盘等传统环节则由陈姨完成。

“今年的贡案主题是‘农业时代的记忆’,从水稻种植到制作成食物,全方位展示水稻和耕作者的关系,表达我们村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洪叔介绍道,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农耕方式发生巨变,贡案着重展示旧时代农耕记忆,也更让新时代的年轻人明白“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

当然,各村的贡案制作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都有所创新,不仅有描绘传统的岭南农耕文化、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场景,同时又融入“百千万工程”建设重点,充分反映各村的高质量发展、环境变化、绿美乡村、文明乡风、水环境保护、幸福家庭等内容,更具时代特征。

在下漕村的贡案前,志愿者王同学是一名刚满16岁的小伙子。作为望牛墩人,他每年都来参加七夕活动,但第一次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协助维护现场秩序和提供讲解服务。对于下漕村这台贡案,他表示最喜欢的是东莞西站的场景。

“这是传统贡案与时俱进的体现。”在他看来,当前该村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城中村改造,即将迎来蝶变。加上今年“湾区大号地铁”开通,东莞西站进一步便利了望牛墩和佛山、惠州以及广州的交通往来,这既体现了下漕村优越的地理环境,又体现了这里的交通设施和城市发展都在同步欣欣向荣。

今年,望牛墩还邀请了省级非遗传承人陈杰芳、市级非遗传承人黄建文来到“七夕之夜”的现场,展现制作白梅盆栽、鸡蛋灯的过程。“每个作品背后都有很多工序,需要很耐心地去完成。很多人走过来询问,我就跟大家讲解贡案的制作方式以及乞巧文化,还有小朋友好奇动手试一试,都可以很好地宣传非遗贡案。”陈杰芳表示。

人城共荣 文旅IP火“出圈”

8月8日,绿茵茵的七夕公园里,“遇见七夕 情定望溪”望牛墩镇倡导婚俗新风文明共享活动举办,12对夫妻代表牵着“同心绸”,走上装扮着红丝带的鹊桥,挂起同心锁和许愿牌,重温浪漫的婚俗仪式。此时,红绿映衬,浪漫与生态相融。

望牛墩七夕文化IP的“流量密码”离不开城市硬实力的支撑,环境氛围占有一席之地。

近年来,望牛墩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其中包括对占地4500平方米的七夕公园实施微改造,优化提升婚俗文化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功能,增设了爱情文化长廊、爱情邮差信箱、爱情许愿树、同心锁、八角亭、爱心雕塑、古风走廊、婚俗新风展示区等爱情婚姻文化主题微景观。

如今,沿着望溪河漫步,七夕公园里青砖、红瓦、绿树,尽展水乡风韵,成为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缩影。

“环境很好,岭南水乡风貌”“人很友善,大家脸上都笑眯眯的”“道路整洁,绿树成荫”“每年来,城市面貌都有新改变”“下一年会再来”……这是在两天的活动中,市民游客谈及对望牛墩的印象时经常出现的回答。

“我们就住在文化广场附近的酒店,打算明天去附近的公园逛逛,也品尝镇内的地道水乡美食。”“00后”小黄和朋友从广州过来,她提前制定了打卡计划,十分期待在望牛墩来一场文旅“深度游”。

当前,望牛墩围绕“百千万工程”重点任务,在城市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同步发力,打造多样化的文旅消费场景、运动休闲场景、商业服务场景,为打造“七夕之夜”文旅IP提供了重要支撑。

以一场民俗盛会串联起文化传承、城市烟火,撬动城市消费新动能,望牛墩“七夕之夜”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今年望牛墩的“七夕之夜”文化活动完美谢幕。短短两天时间,来自市内外的超5.5万人次来到这里,体会浪漫写意七夕与传统文化潮流文化的碰撞,感受城市文化与环境生态的交相辉映。

可以看到,望牛墩以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塑造了以七夕乞巧为主题的文旅IP,串联起千家万户、各行各业,正推动经济与文化欣欣向荣。

【撰文】夏颖燕 张珊珊

【摄影】孙俊杰

【作者】 夏颖燕;张珊珊;孙俊杰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zhiss.com/45894.html ~求职,发布招聘信息加微信:huaxin5525 (添加注明来意)或者关注微信公众号【莞有招】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