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当春时节,莞邑大地,处处勃发高质量发展的崭新气象,生机与活力充盈——
岭南春早,奋进当时。从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到省委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动员大会,从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到市两会,从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述评会到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高质量”成为高频热词,向全社会释放出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明信号,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当前,全国各大城市的文化强市建设如火如荼。“双万”东莞,如何推进?以《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意见》为纲领,以8份宣传思想文化各领域的实施方案、实施意见、实施计划为配套的“1+8”政策体系给出方向——打造“六大高地”,建设“七大文化”,擦亮“四张名片”。
冲锋号角吹响,奋斗目标锚定,东莞笃行不怠,步履不停!
挺膺担当,打造“六大高地”
文化兴城市兴,文化强城市强。立足“双万”新起点,开启文化强市建设新征程,是东莞因时而动、顺势而为的担当作为之举。在“双万”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文化强市建设是重要支撑。
从“文化新城”到“文化名城”,再到“品质文化之都”,历经二十余年的积累与沉淀,东莞文化厚积薄发,在文艺精品创作、公共文化供给、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提升城市对外影响力等方面迈出了铿锵步伐,累积了一把“好牌”。进入新时代新征程,东莞必须笃行不怠,千方百计打出“王牌”。
对标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建设部署要求,东莞文化强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1+8”政策体系中的“1”——《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总体思路:以“思想引领+文化供给”为主线,聚焦“推进东莞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双万’城市形象有效传播”两个目标,围绕“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秉承“海纳百川、厚德务实”城市精神,建设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改革开放文化、潮流文化、体育文化、莞邑文化、生态文化“七大文化”,打造“近代史开篇地”“国际制造名城”“潮流东莞”“篮球城市”四张城市名片,以文化强市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东莞实践,推动东莞在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
具体而言,以打造“六大高地”为抓手来整体推进东莞文化强市建设——打造思想引领传播实践高地、打造全域文明融合发展高地、打造文化供给引领示范高地、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创新高地、打造岭南文脉传承焕新高地、打造对外传播能力建设高地。
“六大高地”涵盖思想引领、文明融合、文化供给、文化产业、文脉传承、城市形象等不同维度,全面、系统为东莞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
▲海战博物馆叶瑞和摄
其中,“打造文化供给引领示范高地”明确提出,要像抓制造业一样抓文化发展,聚力优化文化空间布局,协同推进东莞党史学习教育中心、东莞市博物馆新馆、鸦片战争海防遗址公园、中国举重博物馆、东莞篮球文化中心等文化强市“十大文体设施”建设。强化高品质公共文化供给,实施“411”高品质文化供给工程,推动全市博物馆联盟打造“博学东莞”、图书馆体系打造“书香东莞”、文化馆体系打造“潮流东莞”、美术馆联盟打造“育美东莞”、剧院联盟打造“爱乐东莞”等“十大文化品牌”。
下来,锚定目标,挺膺前行,以文化强市建设的生动实践提供中国式现代化的东莞方案、贡献东莞智慧。
守正创新,建设“七大文化”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独树一帜的文化底蕴与内涵,是东莞这座城市的灵魂所在。建设文化强市,没有固定模式,更没有统一路径,每座城市的资源禀赋不同,建设的着力点必然不同。因而,摸清自身“文化家底”,这是必须直面、必须解决好的关键问题。
东莞有哪些“文化家底”?在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全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后便迅速梳理了出来,即正着力建设的“七大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改革开放文化、潮流文化、体育文化、莞邑文化、生态文化。
千年莞邑,山环水绕、物阜民丰,历史底蕴深厚、人文荟萃,文化开放多元、兼容并蓄,是岭南文明重要发源地,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近1700年建县史、1260多年建城史;是中国近代史开篇地,虎门销烟展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决心;是华南抗日根据地,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是广东人民坚强不屈、英勇抗日、保家卫国的重要历史见证;是改革开放先行地,太平手袋厂拉开了东莞波峰竞逐的制造大幕。同时,东莞也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常住人口平均年龄约34岁,青春、时尚、活力,宜居宜业宜游,生态环境优美……这些都是东莞坚定不移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自信所在、底气所在。
“七大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家底”厚实,固然是优势,但更重要的是,在保护、挖掘、活化上下功夫,把历史“血脉”、文化“基因”和城市“底色”深植入城市发展之中,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更强的文化影响力、产业竞争力,让历史遗存焕发新活力,让文化产业激发新动能,让文化事业开启新篇章,让城市形象展现新风采。
要坚持守正创新。推进文化强市建设,要以珍爱之心、尊崇之心善待历史遗存,加强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风貌街区、革命遗址、工业遗迹的保护利用,探索优秀传统文化更富创意的“打开方式”,让人们更好感受东莞得天独厚的人文底蕴和多元包容的独特气质。要着力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从供给端,要促进文化产业“上云用数赋智”,以新技术、新手段、新模式激活文化资源,创新文化业态,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优势,不断拓展文化发展空间;从需求端,要鼓励把文化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所,建设汇集文创商店、博物馆、美术馆等多种文化场所的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不断提高文化消费的便捷性、丰富性、体验性。
2022年以来,东莞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极具创意的“打开方式”呈现优秀传统文化,爆款频出。如通过“文化+科技”的方式举办“中秋可园”实景秀,让广大市民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感受岭南文化韵味,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新探索范例。下来,东莞将继续深挖、强化呈现,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活在当下、服务当代。
勇立潮头,擦亮“四张名片”
虎门销烟,唤醒沉睡的东方雄狮,打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觉醒之门”,奠定“中国近代史开篇地”的历史地位;起步于制造,发达于制造,扬名于制造,“东莞,能造!”家喻户晓,是享誉海内外的国际制造名城,“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是东莞最鲜明的城市特色;“双万”东莞,风起“潮”涌,潮流文旅体活动好戏连连、精彩纷呈,潮玩产业异军突起、发展势头强劲,“潮流东莞”城市新形象日益深入人心;“中国篮球看广东,广东篮球看东莞”,篮球之于“全国篮球城市”东莞而言,是具有强烈地域辨识度、时间连接性、公众认知度的城市超级IP,底蕴深厚,氛围浓厚……
“近代史开篇地”“国际制造名城”“潮流东莞”“篮球城市”,这四张城市文化名片,每一张都“货真价实”,名声在外。
立足新起点,踏上新征程,进一步擦亮四张城市文化名片,既是城市发展战略所决定,亦是群众精神生活所需要,意义重大而深远。
迈入“双万”新赛道,这“四张名片”正在不断被擦亮,显示度、美誉度越来越高——围绕虎门销烟纪念日等时间节点,策划推出系列线上线下传播推广活动,讲好销烟故事,传递销烟精神;围绕“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创新方式,全面立体展示东莞从“东莞制造”向“东莞智造”加速转变的新成效,中国文联“时代风尚”致敬大国重器走进松山湖科学城,奏响“科技+文化”发展新乐章,传播量超7.1亿次;生态露营节、“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2022东莞城市空间艺术邀请展等潮流文旅品牌活动“火爆”出圈,从不同维度彰显“潮流东莞”的活力与魅力;创新举办全国首个“篮球城市文化节”,不仅为球迷送上一场活动丰富、比赛精彩、跨界交融的篮球盛会,更通过梳理东莞篮球精神等举措,为这座“全国篮球城市”的发展留下更多思想的沉淀。
根据文化强市“1+8”政策体系,要实施重点名片打造工程。要挖掘利用好虎门销烟这一宝贵的国家历史记忆,加强IP开发,提炼虎门销烟精神谱系的现实意义和现代表达,深化东莞“近代史开篇地”的历史形象。要始终立足东莞的科创基础和制造业优势,稳步构建“东莞制造”品牌指标体系,实施“东莞制造”推广计划,提升东莞“国际制造名城”的经济形象。要加快发展潮玩产业,广泛开展生态露营节、“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潮玩动漫季等活动,充分彰显东莞作为全国最年轻城市的潮流气质和青春活力,传播“潮流东莞”的文化形象。要深入诠释东莞篮球精神,策划推出一系列现象级传播项目,进一步擦亮“篮球城市”名片,强化“篮球城市”的运动形象。
城市名片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对扩大城市的影响力,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具有重大意义。文化名片以其独特的影响力构成了城市软实力竞争的重要元素。纵观国内外“网红”城市,大都有亮丽的城市文化名片,如长沙的世界“媒体艺术之都”、橘子洲头、岳麓书院,成都的武侯祠、杜甫草堂、宽窄巷子等。“双万”东莞,仍需继续擦亮“四张名片”,借助金灿灿的城市名片从世界城市之林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座近悦远来的魅力之城。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是一项关乎长远的复杂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弃微末、久久为功。奋斗创造奇迹,实干成就未来。敢为天下先的东莞,历来勇于创造奇迹,始终坚信“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够把手中的“施工图”转化为东莞的“实景画”,让美丽的莞邑大地每天绽放新精彩!
文/记者 赵水平
图/记者 程永强 郑家雄 陈帆 (除署名外)